河南省“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时间:2012-06-26浏览:76设置

河南省“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十一五是我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自主创新跨越发展战略,奋力实现中原崛起进程的重要时期,为此要全面贯彻全省科学技术大会精神,落实《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河南的决定》,实施《河南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创新型河南奠定基础。

 一、取得的成就与面临的形势

(一)“十五”期间科技工作取得的成就

“十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科技工作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机遇,真抓实干,加快发展。在“科教兴豫”、“人才强省”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及“创新、产业化”方针指导下,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应用开发研究水平显著提高,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发展加快,科研基础设施和科技创新基地建设逐步加强,初步建立了科技创新体系,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强,为促进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做出了突出贡献。

科技创新环境进一步优化

为加强科技创新,促进科技经济一体化,我省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科技创新促进中原崛起的意见、关于加强企业技术创新的意见、关于贯彻农业科技发展纲要2001-2010年)的实施意见、关于实施河南省专利战略推进工程意见的通知等一系列旨在提高科技、经济竞争力的政策措施。《河南省专利保护条例》、《河南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等地方法规的出台,推动了自主创新和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全面开展。

围绕加强科技创新活动,针对科技计划管理、科技成果奖励、科技中介机构发展,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和实验动物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知识产权保护等推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性文件,为加快科技进步,促进科技创新营造了良好的政策和法制环境。

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

科技投入多元化,政府科技投入引导作用不断增强。全省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由2001年的28.3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52.4亿元。

以实施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小麦优质高效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工程和新药研究开发等重大科技专项为主的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解决了一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难题,进一步提高了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全省289个农作物新品种通过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认)定,有86个品种通过了国家审定,“郑麦9023优质专用小麦”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并实现了我省优质专用小麦出口零的突破。优质专用小麦、杂交玉米、抗虫棉、杂交芝麻等一批优良品种在生产中大面积推广应用,为我省种植业结构调整提供了保障。通过一批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了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到“十五”末畜牧业总产值占农业生产总值的40%左右。

坚持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不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运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通过实施一批结构调整项目,实现产品结构和工艺技术升级,促进工业竞争力明显增强,并大大提升了我省支柱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社会发展科技工作取得突破。医药卫生领域科技进步步伐加快,“十五”期间,获得三类以上新药证书37个,其中化药一类新药证书6个,发明专利申请数达到452个。目前已建成5个国家级、7个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成为我省一些类型区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研究和示范基地。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步伐加快

大力发展具有河南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2005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工业总产值达到220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86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8.5%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已成为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龙头。截止2005年底进区企业达3721家,产值上亿元企业100家。全省高新区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156亿元,工业总产值860亿元,工业增加值277亿元,利税总额148亿元。目前已经建立起国家火炬计划河南超硬材料产业基地、国家火炬计划中部软件园、国家火炬计划濮阳生化产业基地、郑州信息安全产业基地等4个国家级产业基地(园)和郑州生物医药产业园等省级产业园。

科技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加速了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目前全省拥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3个,其中国家级8个;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243个,其中国家级20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0个,在高校、企业共建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工作站61个。

“十五”期间全省专利申请、授权总量分别为29093件、15199件,比“九五”期间分别增长78.3%53.3%,其中2005年专利申请量居全国第12位、授权量居全国第11位。

全省共取得科研成果4843项,其中省级科技进步奖1690项,国家科学技术奖55项;技术贸易更加活跃,全省共有技术贸易机构6000余家,共签订技术合同16000份,技术合同成交额100.8亿元,其中2005年签订技术合同3770份,技术合同成交额26.4亿元。

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得到支持和加强。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杰出人才创新基金支持306名省内优秀的中青年科技人才和国内外及海外归来学者的创新活动。全省拥有专业技术人员136.4万人。从事科技活动人员14.44万人,居全国第10位。

民营科技不断发展壮大

全省民营科技企业总数已达11836家,技工贸总收入2280.5亿元,实现利税300.7亿元,出口创汇26亿美元,研发投入35.3亿元,超亿元的民营科技企业295家。已认定建设5个省民营科技园,在我省已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中,民营科技企业占三分之二以上,综合实力居全国第七位。

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的渠道、领域和形式不断拓宽

全省已经与世界上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与交流关系。建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8个,组织实施的国际科技合作项目解决了一批产业升级中急需的关键技术和先进技术。

科学技术普及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

通过举办科技活动周和科技下乡活动、组织实施科普适用技术传播工程项目、建设科普示范点,以及组织开展了科普进校园、科普进社区、科普进企业、科普进村户活动,建立了省市两级科普网络,有效地提高了公众的科学文化素质。

(二)“十一五”期间面临的形势

2005年我省生产总值已突破1万亿元,经济总量居全国第五位,成为经济大省、农业大省和工业大省,为下一步经济社会和科技的加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促进“中部崛起”的战略决策,并要求我省在其中发挥更大作用,走在中部地区前列,为我们加速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和强大动力。同时,我省科技工作也面临着严峻挑战,科技投入严重不足,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0.5%,大大低于1.3%的全国平均水平;科技创新基地和队伍建设薄弱,优秀科技人才匮乏,每万人从事科技活动人员为15人,大大低于全国43人的平均水平;科技进步与创新对经济社会加速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我们必须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认清形势,坚定信心,抢抓机遇,开拓进取,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科教兴豫战略和人才强省战略,把科技进步与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把建设创新型河南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选择。

 二、思路和目标

(一)总体思路

全省“十一五”期间科技工作的总体思路:贯彻全省科技工作指导思想,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推动中原崛起”的指导方针,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豫”和“人才强省”战略,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设创新型河南。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进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设创新型河南提供科技支撑。要力争实现五个方面的重大突破:

——突破约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技术瓶颈。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和重大科技工程,积极研发对经济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

——突破制约我省科技持续创新能力的薄弱环节。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不断增加科技投入,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夯实科技发展基础。

——突破限制自主创新的机制性障碍。充分发挥政府在自主创新中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突破阻碍自主创新的政策束缚。制定和完善政策措施要立足降低创业、创新成本,尽快形成开放竞争环境,加强经济政策和科技政策的相互协调,形成激励自主创新的政策体系。

——突破不利于自主创新的社会文化环境制约。弘扬创新文化,引导全民增强创新的自信心和勇气,要在全社会积极倡导创新的价值观,加强科学技术普及,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创造有利于人才辈出的良好环境。

“十一五”期间科技发展要坚持以下原则:

——强化自主创新。鼓励原始创新,突出抓好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逐步形成以自主创新为主动力的增长机制。

——深化体制改革。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体制机制创新。

——突出战略重点。针对发展目标、围绕战略部署、集中科技资源,实现跨越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营造环境,优化机制,凝聚优秀科技人才,大力激发创新创业精神,打造“中原人才高地”。

——统筹发展布局。注重加强应用开发研究,加速科技产业化进程,促进项目、基地、人才有机结合,提高全社会科技资源的配置效率。

——促进协调发展。围绕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总体布局,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和科技协调发展,提高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二)战略目标

总体目标: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体系建设。大力推进自主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推进工业化;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城镇化;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农业现代化。大幅度提高科技发展总体水平,力争在主要领域缩小差距,在优势领域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在局部领域实现突破。

发展目标:

1.大幅度提升高新技术产业技术水平和竞争力。

2010年大中型企业实现关键装备、技术和产品的升级换代。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5%。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产值占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比重达到50%以上。

2.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大力推动城镇化进程。

推进人口与健康、资源节约综合利用、环境保护技术进步,发展循环经济。为构建经济支撑有力、基础设施完善、服务功能健全、人居环境优美、发展协调有序的现代城镇体系,提供科技支撑。

3.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推进农业现代化。

加强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现代工程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促进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及土壤、水等资源合理有效利用,基本实现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4.加强科技创新基地建设,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建立健全科学研究实验支撑体系,加快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到2010年建成50个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和100个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其中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个,建成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400个,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5个。

5.优化科技人才结构,加快科技队伍建设。

抓住培养、引进、使用三个环节,提高科技人才质量,优化科技人才结构。凝聚一批取得重大科学成就的国内外知名学者;造就一批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难题的高级专家;培养一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先进适用技术人才队伍。到2010年,企业R&D科学家和工程师占全社会R&D科学家和工程师比重达到65%左右。

6.推进自主创新,努力实现关键领域的集成创新和突破。

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增强科技创新活动中的知识产权政策导向,推动原始性创新,发明专利年授权量到2010年在中西部地区处于前列;加快技术引进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在优势领域加强集成创新。

7.加大全社会科技投入。

2010年,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5%,企业研究开发投入占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的比例保持在70%左右,高新技术骨干企业研究开发投入占年销售收入的6%以上。

8.推动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快速增长。

全省总体科技水平到2010年达到中西部地区先进水平,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0%以上。

战略部署:

全省科技发展既要满足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需求,又要突出战略重点,一是加快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和先进制造技术等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发展;二是突破优势产业发展中的重大关键和共性技术;三是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开发和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四是解决人口与健康、资源和环境领域的关键技术问题;五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六是加强科技创新基地和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培养、吸引和用好大批科技创新人才,壮大科技创新队伍。

加快创新体系建设,为建设创新型河南奠定科技体制基础;初步建成满足科技创新需求的科技基础设施与条件平台,为建设创新型河南奠定科技条件基础;加强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为建设创新型河南奠定科技人才基础。

专栏1:“十一五”科技发展主要指标

1.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到2010年达到1.5%

2.发明专利年授权量在中西部地区处于前列;

3.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0%以上;

4.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5%

 

三、重点任务

“十一五”期间,我省科技工作要紧紧围绕建设创新型河南,加快实现中原崛起。在凝炼科技发展战略重点中,围绕“攻克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提升竞争力”、“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建设”和“加大社会公益性科技研究”三个方面,动员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实现关键领域的集成创新和突破。

优化科技力量布局,构建并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发展高新技术、加快培育新兴产业,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解决现代农业和社会公益性事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建立和优化研发支撑体系和资源服务系统,加快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力争在相对优势领域或关键领域实现重大突破。

(一)突出战略重点,实施重大科技专项

为进一步突出战略重点,发挥我省优势,筛选出若干重大科技专项和重大科技工程,力争近期取得突破,努力实现科技发展的局部跃升带动生产力的跨越发展。其目的一是突出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具有重大推动作用的新兴先导产业;二是突出对整体提升产业竞争力具有全局性影响,带动性强的优势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三是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四是突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加强科技创新基础性工作。

重大科技专项是通过全社会科技资源集成,力争取得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突破,解决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领域的关键共性技术和制约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并加快实现产业化。

围绕全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结合《河南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确定的11个重大科技专项,充分论证、分步实施、动态调整。

主要农作物新品种选育。重点研究农业生物种质资源的创新利用,利用生物、物理、化学等多种方法和手段创造新的种质资源,建立、充实我省优势作物品系基因资源库;以改善品质为主,培育专用、优质、高产农作物品种。支持专用小麦、饲料玉米、优质棉花、高蛋白大豆、保健型花生、双低油菜、出口型芝麻以及地方特色作物新品种选育和配套优质丰产高效栽培技术;支持蔬菜、花卉、经济林新品种选育,特别是适合保护地栽培的新品种选育引进。到2010年,选育150个左右符合市场要求,加工品质和营养品质优良,适宜不同生态区域、不同熟制、不同加工要求、抗逆能力强、单位面积产量平均提高10%左右的农作物新品种(系)。

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主要研究粮食精深加工技术研究与开发、果品精深加工技术研究与开发、肉制品精深加工技术研究与开发。“十一五”期间研究开发一批市场前景好、竞争力强、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新产品,并实现产业化;开发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中急需的关键技术,使我省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整体技术水平达到国内先进。

超高压输变电装备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重点研究超高压输变电和直流输变电工程中保护技术、控制技术以及阀、开关设备等产品的研究开发与产业化,主要包括高压直流输电换流阀及控制保护系统、超高压输变电控制保护系统及开关设备。到2010年,在光学互感器、特高压直流输电控制保护关键技术上实现突破;实现在我国超高压直流输变电控制、保护和开关装备上的完全国产化;河南省的超高压及直流输变电控制、保护和开关装备占国内市场的50%以上。

数字化装备关键技术。重点研究高档数控机床设计与制造技术、超高压输变电技术及装备研制、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用装备设计技术研究开发。“十一五”期间,通过攻关基本实现数控机床、工作母机和重大成套技术装备的自主设计制造,在高速磨用电主轴及数控机床制造技术、高精度特高压光学电流互感器实用化关键技术、新型高压开关设备制造等方面取得技术突破。

有色金属精深加工工艺技术及装备。重点研究铝合金生产工艺技术与加工装备研究、镁合金研究开发、铜合金及制品关键技术。到“十一五”末,研制出的新型铝镁硅基合金汽车车身板材的力学性能达到或超过美国的汽车车身板材的性能指标,实现快速近终成型镁合金板材、大型镁合金铸件的高效能低成本生产,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铝基合金和高强、高韧镁合金及相关的生产技术,完成年产10万吨无铅易切削铜合金管棒生产,实现高性能耐蚀铜合金和特种铜合金管件规模化生产。

新型功能材料及制品关键技术。主要开展电子玻璃及液晶显示器件关键技术研究、高档超硬材料制品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和高效优质耐火材料的开发应用研究。“十一五”期间建立国内最大的电子玻璃及液晶显示器件的生产基地和特种玻璃生产基地。加快提高超硬材料及制品产业规模,高档产品基本齐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50%以上;人造金刚石单次合成量提高2倍以上,高品级金刚石产出率提高1倍以上。开发以矾土合成氮化物为原料的优质高效耐火材料制品。

硅材料及光伏技术。重点研究多晶硅工业化生产技术及装备、晶硅及硅薄膜太阳能电池。2436对棒多晶硅还原炉投入工业化使用,建好国内产能最大、自动化水平最高的年产三千吨的多晶硅工业化生产线。围绕晶硅太阳能电池生产形成一个包含单晶硅、切片、封装等企业的产业链。实现硅薄膜电池的产业化生产。

汽车及零部件设计与制造关键技术。重点研究高档客车及其开发平台、车辆动态性能测试系统、重型专用车等高效运输装备,混合动力、替代燃料、燃料电池等新能源汽车和新型汽车动态参数监视系统、制动系统,汽车自动变速器、水泵、减振器等。开发系列达到国际标准、符合我国实情的高档新型客车,在重型专用车设计及制造技术方面取得突破,加速新型专用车研发,建立完善的汽车动态性能测试试验系统;在CAN总线技术的客车应用、汽车部件总成技术上取得突破,以减振器、水泵国内知名汽车配件为基础,拓展双功率流转向操纵系统、自动变速器、动态参数监视系统、制动系统等新型汽车部件等配件体系。

新药创制及中医药现代化。重点开展生物诊断药物、新型疫苗和新生物药物的研究;开展中医药的诊疗评价技术标准和治疗肿瘤、艾滋病、肝病、心脑血管疾病、免疫功能性疾病、病毒性疾病、糖尿病、老年性疾病新型中药的研发,加强中药资源的利用保护和中药材的规范种植。开展新型化学合成药物、抗生素药物、手性小分子药物的研究。

动物重大疫病预防控制关键技术。重点开展禽流感等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禽流感等新型疫苗、快速诊断技术研究与开发和禽流感等综合防治技术研究,研制出新型高效疫苗,为禽流感等综合防治提供良好的疫苗。研制出快速检测试剂盒和试纸条;为综合防控提供特异、敏感、快速、简便的诊断和检测方法。将特异、敏感的检测诊断方法和新型、高效、安全的疫苗应用于临床,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筛选疫苗的免疫效果;探索中药在禽流感等防治中的作用;制定在饲养模式、流通环节中合理有效的防治技术。

清洁能源与节能技术。重点开展电解铝节能技术研究及推广、燃料电池工业化生产技术和煤热解多联产技术研究。“十一五”末,研制出集成化、智能化的生物质致密成型成套设备,提高生物质原料密度。建立大型沼气工业化生产应用示范基地,提高产气稳定性。分离、纯化出产氢速率高的混合菌种,完成可连续产生氢气的装置设备的试制。

(二)发挥调控作用,推动实施重大科技工程

重大科技工程是通过政府组织推动和科技资源整合,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促进成果转化及应用,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结合全省发展需要和实施条件的成熟程度,分批启动实施科技富民强县及新农村建设、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培育、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工程、科技成果转化及应用推广和知识产权优势培育等重大科技工程

科技富民强县及新农村建设。围绕新农村建设的重点、热点问题,加快发展区域特色支柱产业,壮大县域经济和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加大力度解决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示范带动作用且具有广泛市场开发前景的重大科技难题。支持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扶持发展具有区域特色优势的科技型产业;加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依托科技产业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支持对新型农民的科技培训;加强农村社区和小城镇科技开发。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培育。围绕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以推进实施自主创新跨越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河南为根本目标。加快企业研发中心建设,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研发投入的主体和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结合攻克企业核心技术,支持科研院所与高等院校积极围绕企业技术创新需求开展产学研多种形式的结合,逐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符合科技和经济发展规律的企业创新机制。统筹项目、基地和人才队伍建设,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通过引导和示范,带动更多企业走创新主导型发展道路。

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搭建科技人才信息平台,建立健全高层次人才专家库和各类人才资源信息库,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发布人才资源状况,预测技术需求和人才供求信息。搭建创新创业平台,结合研发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优势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促进高层次人才流动、聚集高层次人才和优秀科研项目。通过国际科技合作计划、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杰出人才创新基金的支持和引导,大力引进国外智力,培养和造就一批素质高、结构合理的学科带头人和人才梯队,支持、培养一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为中原崛起提供人才支撑。

科技成果转化及应用推广。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求,加快筛选凝炼科技创新性强,技术关联度高,产业带动性大,幅射影响面广的重大关键共性科技成果,组织实施转化和产业化。依托具备资源、技术和人才优势的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建设产学研相结合的综合性和专业化服务平台。按照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的方向,统筹规划、整合集成、突出特色,形成服务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科技中介网络。

知识产权优势培育。以增强我省企业和区域知识产权创造、占有、管理、运营和保护能力为核心,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支持知识产权产出、促进知识产权转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培养知识产权人才、构建知识产权信息平台等为手段,以形成知识产权制度优势、资源优势、运营优势、保护优势、文化优势为目标。促进自主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提升全省综合竞争力,推动创新型河南的建设步伐。

(三)围绕优先领域,攻克关键技术

1.能源、资源和环境保护

改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大力开发先进煤炭清洁利用适用技术和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技术;发展沼气技术、太阳能和风能利用技术,开发山区农村小水电利用技术,加速农村生物质能利用技术的更新换代;研究和开发天然气、电能节约利用技术。

 

专栏2:能源领域重大关键技术

生物柴油清洁生产关键技术开发与产业化示范。重点研究不经预处理可直接合成生物柴油的工艺路线、高效负载型催化剂,以及连续管式反应器,研发出甘油分离纯化技术。

电解铝节能关键技术研究。采用先进的安全节能技术对变电整流系统进行创新改造,用最新技术进行谐波治理;对大型预焙槽的结构和三场进行优化设计改造;研究全石墨化阴极开发与应用。

秸秆气化发电关键技术及设备研究开发。重点研究开发大型生物质流化床气化系统、新型燃气净化系统、焦油处理、大型低热值燃气内燃机等关键技术;提高生物质气化效率及其自动控制水平;研究大型低热值燃气内燃机的运行特性及其提高效率的关键技术;建立高效的原料收集预处理系统,研制规模化、智能化生物质颗粒燃料成型技术及设备,扩大生物质发电的原料收集半径,降低原料的储存及运输成本。

生物乙醇燃料应用示范工程。生物乙醇燃料应用模式的选择及示范;乙醇的生产及供应模式;不同原料生物乙醇的生命周期评估;高比例乙醇燃料模型的建立及经济技术评估。

生物乙醇脱水制乙烯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示范。发酵后低浓度的生物乙醇溶液提取工艺及设备研究;生物乙醇制乙烯反应催化剂和工艺设备的研究。

清洁能源二甲醚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主要研发高效煤气化技术、焦炉煤气综合利用技术、工艺设计技术、气体储运技术、催化剂技术等。

年产1000吨1,3-丙二醇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主要研究高活性菌株的选育和新菌株的发酵参数的优化,进行预处理工序新设备的研发和高分离比介质在产品精制中的应用。

年产1000吨丙酮丁醇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示范。厌氧培养和遗传操作体系的建立与优化;生产菌株的遗传改造,拓宽菌种的底物利用范围,增加菌种对生产原料的选择性;采用废弃物来选育丙酮丁醇菌种,提高产溶剂菌种对戊碳糖的代谢和利用效率。

燃料电池工业化生产、风力发电和太阳能电池等新型能源材料及设备关键技术研究。

 

扩大现有资源储量,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重点研究水资源优化配置与综合开发利用,加强资源勘探增储和矿产资源高效开发利用。重点研究深层和复杂矿体采矿技术及无废开采综合技术,开发高效自动化选冶工艺和设备、低品位与复杂难处理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综合治污与废弃物循环利用,加强综合资源区划。

 

专栏3:资源领域重大关键技术

矿资源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开发。重点开展难选多金属黄金矿产综合利用试验研究及示范,黄金尾矿多金属综合回收技术研究和金精矿冶炼多元素综合回收试验研究。

钼钨选矿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重点研究钼钨浮选,再磨、药剂制度优化等,全面提高钼矿田中的回收率。

 

实施区域环境综合治理,大幅度改善环境质量。重点开展省辖四大流域污染与水环境相应关系研究,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恢复技术研究,生物多样性调查与保护研究;重点研究小浪底工程等重大工程区域和复杂矿区生态保护及恢复技术,开发环境变化准确监测技术与处置利用技术。

 

专栏4:环境领域重大关键技术

可生化城市污水处理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示范。进一步优化污水处理工艺设施、设备、微生物菌群,降低建设投资和运行费用,提高排放水质;主要开展微生物菌群处理可生化城市污水工艺研究、微滤机研制及转化应用、处理可生化城市污水微生物菌群研制等。

千吨级二氧化碳制全降解塑料及后续制品开发。研究利用二氧化碳和环氧丙烷合成二氧化碳全降解塑料大规模生产的工艺及设备,优化千吨级二氧化碳全降解塑料生产工艺及设备,并致力于利用二氧化碳全降解塑料进行精制发泡、共混、改性、吹塑、挤出、流延等在内的后续制品的研发工作。

 

2.农业

加强农业高新技术研究与应用,带动传统和常规农业技术升级,持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的研发,延长农业产业链,全面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和农业综合效益;发展农林生态技术,保障农林生态安全。

重点研究开发主要农作物、蔬菜、林草优良种质资源发掘与构建技术,安全优质高效饲料和规模化健康养殖技术及设施,主要农产品和农林特产资源精深加工技术与设备,农林生态系统构建技术,加强主要农作物优质、高产、高效综合生产技术体系研究。

 

专栏5:农业领域重大关键技术

主要农作物新品种选育。超高产玉米新品种选育和玉米种质创新,玉米高光效pepc基因的克隆及其导入小麦的研究,抗病虫棉花杂交种选育及利用,优质高产油菜新品种选育和产业化开发,叶类蔬菜新品种选育和开发,优质专用花生育种技术研究及新品种选育,西瓜抗病种质创新及新品种选育与栽培技术研究,优质抗逆超级稻新品种选育,设施果树瓜类病害无公害控制共性技术与高效生产关键技术研究,具有抗逆、抗病虫能力的果树砧木品种选育,优质专用高异黄酮兼高蛋白大豆育种技术研究及新品种选育,甜瓜单性花自交系及系列特色新品种的选育研究,生物能源作物甜高粱的选育及产业化技术的研究。

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小麦、玉米、芝麻精深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小麦谷朊粉的增值利用与产业化示范,食用菌加工技术研究与开发,大蒜精油及大蒜油树脂提取及微胶囊化技术研究,大宗食品复合调味料安全关键技术研究,低温肉制品加工关键技术与新产品开发研究,新型非油炸方便面工业化技术及设备开发、专用粉生产技术指标体系的构建与示范,高效安全的新型生物性食品防腐剂的开发。

农作物病虫害及动物重大疫病预防控制关键技术。重要农作物病毒病害关键防治技术研究,昆虫天敌资源研究与应用,昆虫自动识别及动态监测技术研究,小麦主要病虫害疫情预警、无公害防治技术及可持续控制技术,苹果、中药材等经济作物害虫生物防治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家禽主要疫病新型诊断技术及新型疫苗研究与开发,奶牛安全高效饲养及健康养殖过程控制关键技术研究,安全肉鸡饲料关键技术集成及产业化。

农业设施与现代农业。“精准农业”研究试验与示范,植物重大病虫害生物防治农药产品的研制与应用,农药与兽药创制及残留确证检测技术研究,十字花科蔬菜核心种质研究及分子图谱构建,全省耕地质量与粮食生产遥感监测技术研究,主要农业生态类型区节水技术研究与应用,土壤养分精准管理与作物高产优质施肥技术研究,环保多功能保水制剂的研究与应用,高效抗逆秸秆降解微生物复合制剂的研制与秸秆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

 

3.优势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

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制造业,全面提升制造业整体技术水平。提高装备设计、制造和集成能力。积极发展绿色制造,形成高效、节能、环保和可循环的新型制造工艺。

机械。重点研究开发大型冶金机械、工程机械、矿山及安全机械、新型纺织机械、造纸机械、农业机械、建筑机械和粮食深加工成套设备;开发超高压、特高压直流输电装置及电力自动化设备,电网调度自动化技术及产品、继电保护与配网自动化产品、电站自动化成套设备。

汽车及零部件。重点研究开发客车、轿车、重载和特种运载重型车辆等专用特种高效运输装备,城市公共交通车辆等新型运载工具;开发新型汽车自动变速器、电子接插件、新型轴承、高性能汽车发动机部件、智能制动器等汽车零部件。重点研究开发大型盾构机、运梁设备和公路养护技术及装备。

冶金。重点研究开发冶金建材窑炉余热高效回收利用新技术和高温烟气余热发电技术;钢铁和有色金属连铸连轧关键技术,带钢炉卷轧制技术;可循环钢铁流程工艺与装备,高效率、低成本洁净钢生产技术。

化工。重点研究开发高分子分离膜材料、新型功能尼龙、新型离子交换纤维、新型高分子导电材料、纳米复合材料等功能高分子材料,油田化学品、食品添加剂、医药中间体、造纸化学品、新型表面活性剂等精细化学品。开展煤化工、盐化工工艺技术和装备的研究开发和消化吸收创新。

食品。重点研究开发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功能食品,新型食品添加剂,营养功能成分的快速精确检测技术和食品高效灭菌技术。

纺织。重点研究开发高档面料和新型纤维以及电脑分色、数字喷墨印花、激光裁剪技术;开展大豆蛋白纤维高档抗皱系列服装面料、车用功能性纺织品、农用纺织品、艺术纺织品的开发设计;加强服装设计、裁剪和加工智能化关键技术研究。

新材料。重点研究开发高性能超硬材料制品及制备技术;优质高效特种耐火材料及制品;铝镁合金新材料及先进制备技术;特种铜合金功能材料及加工技术,钛合金及制品加工技术,钼制品加工技术;锂离子电池、燃料电池和太阳能电池的相关材料及其关键技术;功能尼龙、分离膜材料、新型密封材料、医用等高分子材料及其制备技术;新一代光电信息材料、高效能源材料等新材料。提升“洛阳浮法”玻璃工艺技术。

生物技术。重点开展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研究,开发新型酶制剂;研究工具酶、临床诊断用试剂新产品及更新换代产品和新型生物疫苗产品,开发新的血液制品,开展抗生素药物方面的研究。

先进制造技术。重点研究开发极端制造技术,新产品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分布式协同设计技术,系统集成和过程集成方法与技术。

 

专栏6:优势产业重大关键共性技术

汽车发动机零部件关键技术研究。重点开展汽车发动机核心零部件材料配比技术、汽车发动机核心零部件工艺技术和汽车发动机核心零部件成形技术的研究。

铝板带热连轧装备研制及关键技术研究。多机架热连轧驱动系统控制技术,热连轧关键装备自主设计技术及方法,热连轧轧制过程控制技术,热连轧多参数在线检测与控制技术,包括速度、张力、温度、厚度和凸度等的检测与控制技术,热连轧轧制工艺控制模型及数据库系统,热连轧成套集成技术。

高品质镁合金及其深加工产品的研究开发。研究解决镁合金棒/板材生产过程中杂质含量高、晶粒粗大、组织不均匀等问题;利用连续挤压技术,直接生产出最终的3C用薄板、以及各种最终的型材和大型的镁合金覆盖件。

短流程铸轧镁合金板材研究与开发。重点开展双辊铸轧中均匀凝固组织的精确控制研究;浇注系统结构研究;利用有限元模拟铸轧区金属熔池的温度分布规律;研究连铸速度、浇注温度和熔池高度等连铸工艺参数对薄带连铸过程的影响;研究辊缝、辊径与铸造速度、薄带厚度的关系。

高性能镁合金压铸件研究与开发。采用新型变质剂Al-AlP中间合金及新的合金制备工艺在含硅高锌镁合金基础上制备出新型合金—高性能低成本的耐热镁合金。

短流程生产优质PS版铝板基研究和开发。开展PS版铝板基带材直接采用电解铝液连铸连轧铝板带坯,PS版铝板基冷轧工艺的研究。研究带材表面粗糙度的控制及板形控制,铸轧温度、速度和冷轧道次加工率及组织的均匀性对带材黑条缺陷的影响规律,实现黑条缺陷的有效控制。

铝合金细化剂Al-Ti-C-Sr的研究和开发。重点开展Al-Ti-C-Sr中间合金的熔炼工艺研究,Al-Ti-C-Sr四元合金的成分配比、组织研究,Al-Ti-C-Sr中间合金对纯Al及Al合金的组织和性能的影响,以及优化Al-Ti-C-Sr细化剂的制备方法。

短流程铸轧双零铝箔坯料的研究和开发。重点开展熔体的净化处理方法研究,铝液的细化处理方法研究和铸轧工艺研究。

精密铜管四辊旋轧和四联拉装备及关键技术研究。重点研究高速旋轧工艺冷却系统装备,高速旋轧用轧辊设计技术,四辊轧机高速旋轧和控制系统,四联合拉拔补偿系统与收线系统和四联合拉拔工艺配置专有技术。

新型金刚石锯片关键技术研究。重点进行超薄金刚石锯片、高效精密金刚石锯片、石材加工用金刚石锯片的研究。

等温淬火球铁的研究与开发。研究球化处理和孕育处理工艺,ADI等温淬火过程中的组织转变规律及热处理工艺对组织和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化学成分(基本成分和合金元素)对ADI组织及性能的影响,优化设计化学成分和热处理工艺;研究ADI汽车零部件(如齿轮、曲轴、凸轮轴、钢板弹簧支架等)生产工艺和过程控制技术。

低温陶瓷结合剂CBN磨具。研究开发低温陶瓷结合剂的化学成分、组织结构设计与性能,低温陶瓷结合剂CBN磨具的配方与工艺研究,以及CBN磨具磨削应用及批量生产。

高温树脂结合剂金刚石磨具。开展专用高温树脂结合剂纳米无机材料改性高温树脂的研究,热吸收剂在高温树脂结合剂金刚石磨具中的作用研究,高温树脂结合剂金刚石磨具结构与性能研究。

特种功能性纤维关键技术研究。开展特种功能性纤维材料连续聚合、液晶纺丝生产试验线建设关键技术研究,通用级,包括光纤增强材料用纤维关键技术研究,防弹用纤维关键技术研究和复合材料用增强纤维关键技术研究。

超薄短管型彩色显像管玻壳成型模具关键技术研究。重点研究小吨位合金钢炉外真空精练技术,超薄短锥成型技术和VRH真空置换硬化工艺、环保及微小缺陷控制技术。

大型水泥生产线纯低温余热发电装备研制。重点开展双压锅炉开发和补汽式汽轮机的关键技术研究。

一体化智能驱动单元系列化研究开发。研究开发由电机、减速器、光电编码器、驱动与控制集成为一体的系列化产品“一体化智能驱动单元”。

差别化涤纶短纤维柔性生产线的研究。进一步确定不同差别化纤维品种的工艺,针对差别化纤维不同品种对工艺的要求,研制相应的主要零部件及关键主机。

数字化高速剑杆织机。重点开展织机结构动力学优化设计适应高速运动研究,研究高速剑杆引纬技术、电子送经与电子卷取高精度驱动技术、可靠性技术和织造工艺技术,开展智能化电控系统的研制。

重大产品(重大工程)数字化综合集成技术、支持制造业产业链协作的公共服务平台、面向产业集聚区域的制造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和行业专业应用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4.信息产业与现代服务业

提高自主开发能力和整体技术水平。加强信息技术产品的集成创新,提高设计制造水平,提高信息产业竞争力。重点开展计算机及软件、电子元器件及材料、数字视听设备、通信技术设备、下一代网络关键技术及信息安全和现代服务业信息支撑技术等研究开发。

 

专栏7:信息产业与现代服务业领域重大关键技术

计算机及软件。重点研究开发涉密计算机、税控收款机等专用计算机,高档微机整机设计技术和生产技术;开发高档PC机及PC服务器。

电子元器件及材料。重点研究开发新型电子元器件,液晶显示器件、多晶硅、单晶硅抛光片、砷化镓单晶片等半导体材料,气敏、压敏、热敏元件及传感器。

数字视听设备。重点研究开发数字音频广播接收系统、高清晰度电视系统、交互有线电视系统、液晶、等离子平板显示器、数字电视机顶盒、智能可视电话、网络电视,发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家电产品。

下一代网络关键技术及信息安全。重点研究开发高性能网络设备、传输设备及接入设备,以及在可扩展、安全、移动、服务质量、运营管理等方面的关键技术,建立可信的网格管理体系,开发智能化终端和数字家庭设备,支持多媒体、网络计算等宽带、安全的多种新业务与应用。

现代服务业信息支撑技术。重点研究开发现代通信、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知识服务、现代会展和电子政务等现代服务业领域所需要的高可信网络软件平台及应用支撑软件、计算平台、基础设施与设备,发展软件系统集成关键技术,研究整体解决方案。

显示器件关键技术研究。重点研究开发变焦镜头的光学设计及集成技术,光学引擎的系统设计及集成技术,光学引擎各项试验和检验检测技术,合色棱镜组件三象素对位调试对光学引擎性能影响的研究分析。

铁路交通自动化控制系统关键技术研究。重点开展分散自律技术研究,以铁路运输调度指挥管理信息系统为平台,调度中心为核心,解决运输指挥现代化关键技术。

 

5.人口与健康

保持持续稳定的低生育水平。关注老年人健康。加强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及中、西医医疗、药物的研制开发。建设创新药物开发技术平台,加快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开发。加强中医药继承和创新。重点开展优生优育技术研究,开展老龄人群常见病、多发病防治和重大疾病与地方病的防治,开发研究创新药物及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和先进医疗设备与生物医用材料。

 

专栏8:人口与健康领域重大关键技术

心脑血管病新型药物的研究与开发。以抗动脉粥样硬化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药为重点,开发疗效明确、有较强竞争力的预防或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新型药物。

抗肿瘤药物新剂型的研制。重点研究采用通过控释、缓释、靶向给药等新型制剂技术,减低抗肿瘤药的剂量依赖性毒性、提高治疗效果、减低不良反应。

食管癌的遗传分子基础研究及食管癌高危人群预警和早期诊断的蛋白芯片应用研究。重点分析河南林州食管癌高发区移民,单卵双胞胎,核心家系,小年龄食管癌以及该地区同一人群20年前后食管癌前病变和癌发病特征和规律,探讨食管癌遗传危险因素,鉴定食管癌遗传关键基因和蛋白,建立用于高危人群预警和筛查,早期诊断以及疗效和预后判断的生物标志物和手段。

艾滋病预防、救治及效果评价研究。以国家免费HARRT治疗为基础,探索国人HIV复合感染状态、免疫学功能动态变化和抗病毒治疗三者之间的关系,形成一个适合的治疗新模式;机会性感染或免疫重建综合症的概率及其诱发的病原与时间依赖性或辅助检查,包括细胞依赖性,病毒载量,影像学检查,为机会性感染的早期预防、诊断和治疗打下基础;特异性免疫重建或促进免疫系统定向分化,提高抗病毒治疗效果;对现行预防、救治措施进行实施效果评价,提出政策建议。

钙调蛋白拮抗剂、钙拮抗剂对耐药结核杆菌耐药性逆转试验及临床观察的研究及抗肺结核药物的研究与开发。观察钙调蛋白拮抗剂、钙拮抗剂作用于耐药结核杆菌,以确定其能否逆转或部分逆转耐药结核杆菌,并用于临床观察,从而了解其在耐药结核中的治疗作用。

抗病毒及肝炎治疗药物的研制。采用通过控释、缓释等新型制剂技术,开发疗效明确、有较强竞争力的预防或治疗抗病毒及肝炎治疗的新型药物。

肾通道蛋白检测和功能性MRI评估梗阻肾脏功能。主要包括动物实验研究和临床尿路梗阻病人研究两部分:用新生鼠动物模型和猪动物模型模拟成人各种梗阻性肾脏的动物模型,观察梗阻解除前后进行各种相关检查;利用病人切除的梗阻肾脏和肾脏造瘘及肾脏科肾脏穿刺活检的机会,探讨尿路梗阻病人肾脏梗阻后,分子生物学变化机制,建立Gd-DTPA增强MRI指导的尿路梗阻性积水肾手术切除指征。

生物技术药物及疫苗、诊断试剂的研究与开发。主要包括针对肿瘤、心血管疾病、感染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自身免疫病、变态反应、遗传病等重大疑难病症的基因重组蛋白质药物、反义核酸类药物、小分子多肽药物、治疗性抗体药物及基因治疗和细胞治疗产品。

新型绿色医用卫生材料及器械。开发的新型绿色医用卫生材料能够缩短自然环境中自然降解的周期,用弃后可在自然环境中自然降解;解决生物可吸收型人体植入医用高分子制品在人体内分解的彻底性,可随着组织的愈合被人体吸收,逐渐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排出体外。

新型糖尿病医疗器械开发。新型糖尿病诊断、治疗仪器的相关配套产品;新型糖尿病诊断、治疗仪器的技术精确性、安全性;新型血糖监测器械的无创性监测。

基于社区的生命体征监测和院前急救设备研究。研究基于社区等基层医疗单元全科医生使用、用于日常患者基本生命体征监测的医用电子仪器,可用于院前急救的各种相关的诊断和治疗设备。研究用于包括通讯、监护、急救、运送、记录、防护、消毒,急诊、转诊和救护等过程中的病人信息监护和传送通讯设施等相关设备关键技术。

 

6.城镇化与城市发展

以城镇区域科学规划为重点,重点研究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城市生态居住环境质量保障,城市信息平台,现代城镇区域综合规划与动态监测等方面的研究。

 

专栏9:城镇化与城市发展领域重大关键技术

建设资源节约型城市。以节能和节水为先导,促进城乡合理布局和科学发展。

建筑节能关键技术体系研究与集成示范。主要进行预防外墙外保温面层开裂技术研究,高层建筑外墙外保温防火构造措施研究,外墙伸缩缝节点构造技术研究,饰面砖面层外墙外保温体系研究和外墙外保温薄抹灰体系降低粘结材料成本技术研究。研究建立健全我省建筑气象数据库,同时研究建立能效标识制度。

重大土木工程结构无损检测与健康诊断研究。开展先进无损检测装置及其产业化技术、无损检测数据分析系统及其标准化技术、结构健康诊断、安全评定与预警技术研究,研究结构无损检测与健康诊断设计方法和标准。

 

7公共安全

加强对突发公共事件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置的技术支持以及公共安全保障技术研究。提高对生产事故、突发社会安全事件和自然灾害的早期发现与防范能力。增强应急救护综合能力。

重点研究危险源探测监测、精确定位和信息获取技术,食品安全标准及检测、监测技术,生物安全保障技术,重大自然灾害监测与防御技术和重大生产事故防控、预警、救援技术和装备。

专栏10:公共安全领域重大关键技术

高瓦斯突出煤层安全开采关键技术及装备。建立瓦斯突出危险性预测预报敏感指标体系,开发突出预测煤样定点取样装备和突出煤层快速消突技术与装备,提高瓦斯突出危险性预测的准确率和消突措施效率。

煤矿事故预警快速反应关键技术。煤矿重大安全事故的致灾自然原因与人为原因的分析与评价,先进的量测数据采集监控系统与现代科学管理决策的协调运行机制的研究,煤矿安全虚拟仿真模型建模与网络共享的研究和具有自主产权的煤矿安全预警决策系统的研发。

社会突发事件应急信息平台快速反应关键技术。要对各种接入的子系统的接口协议和标准进行研究,制定出信息平台接入各子系统相应的接口协议和标准,作为信息平台子系统接入要遵循的接口协议和标准;对信息平台中间件模块化研究,制定和开发出各种功能的中间件模块,作为信息平台要求遵循的技术规范和物理接入与应急操作系统的中间件标准;对实现基本应急指挥系统的综合软件和专业化软件进行模块化、功能化研究,制定出相应的基本功能要求,作为综合应急指挥和专业应急指挥软件开发的技术规范;对信息平台的物理结构作基础性研究,制定出基本的应急平台结构模型,包括有关的内容和接口标准。

食品安全中安全预警关键技术。食品企业标准信息跟踪服务与安全预警系统将建立一个向全社会和相关食品企业用户开放的网络平台,并通过程序设计以及相关辅助手段等达到自动为企业用户进行标准信息服务的目的。

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报及评估技术。研究农业气象灾害的定量监测技术方法,提高监测精度,提高农业气象灾害的预报预警能力;研究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技术方法和定量评估技术方法,为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为防灾减灾服务。

刑事犯罪信息资料采集、利用中的关键技术。主要针对刑事犯罪信息资料的全警采集、信息的多层次组织、深度关联的综合研判技术分析平台。

 

8.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

大力提升全省原始创新能力,坚持服务经济发展目标与鼓励自由探索相结合,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

生物和医药技术。重点研究重大疾病发生发展过程及其干预的分子与细胞基础,神经、免疫、内分泌在健康与重大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病原体传播、变异规律和致病机制,药物在分子、细胞与整体调节水平上的作用机理,环境对生理过程的干扰,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等。

现代农业技术。重点研究重要农业生物基因和功能基因组及相关“组”学,生物多样性与新品种培育的遗传学基础,植物抗逆性及水分养分和光能高效利用机理,农业生物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农业生物安全与主要病虫害控制原理等。

先进能源技术。重点研究化石能源高效洁净利用与转化的物理化学基础,高性能热功转换及高效节能储能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利用原理和新途径。

新材料技术。重点研究基础材料改性优化的理化基础、相变和组织控制机制、复合强韧化原理,新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人工结构化和小尺度化、多功能集成化等物理新机制、新效应和新材料设计,材料制备新原理、新工艺以及结构、性能表征新原理,材料服役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性能演变、失效机制及寿命预测原理等。

信息技术。重点研究新算法与软件基础理论,虚拟计算环境的机理,海量信息处理及知识挖掘的理论与方法,人机交互理论,网络安全与可信可控的信息安全理论等。

 

专栏11:基础与前沿技术重点研究方向

化学和化工。催化工程、反应工程、传递过程与分离技术的基础研究;化学品的复配及增效技术的研究;化工洁净生产与节能技术的基础研究;超细粉碎(纳米材料)及复合粉体的流态化基础研究;食品发酵工业基因工程菌的构建及其发酵生理学、动力学及新型高效生物产品分离纯化技术的基础研究;提高烟草原料和卷烟吸食品质及安全性的生物技术基础研究;皮革、造纸、纺织等轻工领域产品升级换代及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研究等。

生物学。在分子研究层次上有“基因组与蛋白质组研究”、“生物大分子的功能与结构基础研究”;在细胞研究层次上有“细胞活动的分子网络系统与调控机理研究”;在组织或个体研究层次上有“脑研究”;在群体或宏观研究层次上有“可持续生物圈的生态学基础研究”、“生命起源和进化基础研究”等。

基础医学。常见病、重大疾病的致病及防治机理研究。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重大疾病的病因学及干预措施研究;与疾病相关的生物信息学、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的研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机制建设和应急能力研究;对重要传染病、寄生虫病、地方病、慢性病、职业病及生活方式相关疾病防治的预防医学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环境、遗传与社会因素对重要疾病的综合作用及机制研究。主要化学物质和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及群体易感性和三级预防的综合研究;人类生殖健康与优生学研究。出生缺陷诊断、预防与控制的研究。儿童认知及社会适应性行为的研究。人体衰老机理的基础研究。中药的疗效规范与评价标准;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确定;创制新型药物的基础研究;分子模型、细胞模型、动物模型等新药筛选系统的建立;创新药物的药效学研究;中药新剂型研究等。

基础农学。主要动植物、微生物重要性状的生物学、遗传学基础研究;主要动植物、微生物优质、抗逆、高产等生物学、遗传学基础研究;杂种优势的遗传和生物学机理研究;主要动植物、微生物重要性状的基因定位、克隆、表达、转化等分子生物学研究;地方特色动植物、微生物资源搜集、保存、利用等基础性工作;主要动植物、微生物优异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主要动植物、微生物生物技术育种理论和方法研究;建立主要农作物重要性状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体系;基因克隆及转化新技术研究;体细胞胚胎发生、原生质体融合、花粉培养及植株再生等细胞工程的新技术、新方法研究;诱变育种、杂种优势利用新技术、新方法研究;主要农作物、林木、果树栽培生理及调控技术;畜禽、水产集约化高效养殖技术研究;集约化设施农业与节水灌溉技术、旱作农业的应用基础研究;绿色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保鲜、储运、检测与品质标准体系;农产品功能成分及废弃物高效利用机理研究;绿色食品生产环境、生产技术及食品安全应用基础研究;有机肥料、生物农药生产基础研究;农业疫害预防和控制;农业重大疫害高通量快速检测应用基础研究;农业有害生物及重大疫病流行规律及控制应用基础研究;主要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分子生物学突变规律;新农药、新兽药的药理基础研究;病原微生物抗药或耐药性机理及克服。

材料科学。新型材料结构、性能、表征、检测的基础研究;材料的评价、失效机理与寿命预测的研究;新型纤维材料、树脂基复合材料、特种工程塑料及新型功能高分子材料的制备、成型、改性及应用中的基础研究;有机高分子材料中的纳米科学与技术;有机高分子材料的回收处理与再生利用;金属功能材料及多功能化、复合化基础研究;新型亚稳态金属材料及技术的探索;提高金属材料使用性能的研究;高温功能材料、超硬材料、纳米材料制备及应用的基础研究;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结构与功能一体化的基础研究;用新技术、新理论、新工艺提高和改造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应用基础研究。

能源科学。太阳能光热电利用技术的基础研究;生物质能转换技术的基础研究;新型电源、储能与氢能系统、燃料电池等二次能源系统的基础研究。循环硫化床及新型燃烧技术的基础研究;节能性空分机理研究;高效节电、节水设备的基础研究;工业窑炉的新型燃烧机制研究;洁净煤技术、煤油气高效开发利用等相关技术及污染治理的基础研究;内燃机动力机械中石油的高效低污染利用及替代能源新途径的基础研究。

信息科学。信息处理理论及技术基础研究;中文信息处理理论及技术;多媒体信息处理理论与技术;虚拟现实技术;计算机软件理论与技术基础研究;计算机软件工程理论及新型软件方法;软件构件技术;中间件技术;并行与分布计算机软件技术;软件评测理论与技术;智能软件技术;软件开发工具;嵌入式操作系统;数据库理论与技术;计算机辅助类设计软件;信息安全理论及技术基础研究;密码算法;安全认证技术;网络安全理论与技术;新型网络计算机及系统模型;宽带网络理论及技术;网络接入技术,移动通信理论与技术;移动通信接入技术;量子结构、量子器件及量子信息技术;全光宽带网的关键器件;新型传感器技术与神经网络技术;光电跟踪与测量技术;激光全息技术和现代光谱技术。

工程科学。重大装备的设计基础;先进制造与过程技术;工程可持续发展与绿色制造;重大工程灾害防治与安全问题;工程中的信息科学等。

管理科学。预测、评价、优化技术与决策分析;运作管理;金融与财务管理;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管理的理论与技术研究;企业战略与创新管理研究;复杂性与管理等。

 

(四)建立共享机制,建设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是科技创新的物质基础,是科技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构建研究与开发支撑体系和科技资源服务系统平台,在增量调动存量,建立和营造共享机制,完善并提升平台作用等方面,着力解决整合、共享、提高三个关键问题。

一是充分利用、整合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大型企业等单位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资源,加快建设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二是依托重点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以应用基础研究与技术开发为主要任务的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究实验基地共享平台。三是建立以加强动物、植物、种质资源、微生物菌种、标准物质、实验材料和生物标本等资源的收集、安全保护与利用为主要任务,具有鲜明河南特色并与国家自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相衔接的自然种质资源共享平台。四是建立以扩充、集成科技文献资源,加强专利、工艺、标准、科技报告等文献资源建设为主要任务的科技文献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五是建设以整合集成科学研究、科学测试、科学监测、科学普查、科技统计等基础数据资源,开展科学数据产品的综合分析和深度开发服务为主要任务的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六是建设以提供科技信息、技术交易、科技评估、科技咨询、风险投资和人才中介等方面的综合性、专业化服务为主要任务的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加强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为科技管理服务提供有力支撑。

 

专栏12: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重点任务

建设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运用共建共享机制,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对全省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进行整合、重组与建设。2010年底以前,力争把高等院校、中央驻豫科研单位、大型企业等全省范围内的大型科学仪器纳入河南省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用网,基本建成结构合理、功能齐全、开放高效的大型科学仪器保障系统。

建设研究实验基地共享平台。通过重组、加强与新建等方式,逐步形成一批国内一流水平并与国际接轨的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实验基地。到2010年,建成50个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100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其中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个,建成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400个。

建设自然种质资源共享平台。建立具有鲜明河南特色并与国家自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相衔接的自然种质资源共享平台,实现我省自然种质资源由数量型收集向质量型保存与利用转变,由种质资源大省向种质资源强省转变。到2010年,初步实现自然种质资源实物共享,实现自然种质资源信息共享,实现自然种质资源共享平台对外服务。形成体现河南特色、质量稳定、库藏不断增加、保存和利用水平持续提高的自然种质资源保障体系。

建设科技文献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整合集成我省科研机构、高校、公共图书馆、大型企业等单位现有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全省科技文献共享服务平台。到2010年,整合集成主要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基本建成我省科技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系统;建成全省馆藏科技文献书目数据库,使我省科技文献拥有量,国内部分超过出版总量的70%,国外部分超过公开出版发行总量的20%。

建设科学数据共享平台。整合集成我省科学研究、科学测试、科学监测、科学普查、科技统计等基础数据资源;加快科学数据的数字化进程,逐步构建由不同领域科学数据中心群组成的河南省科学数据共享平台。2010年底以前,对我省在气象、测绘、水文水资源、地震、地质与矿产、医药卫生、农业、林业、资源环境、科学研究、科技统计等领域的科学数据完成整理、汇集和数字化建库;构建20个左右的科学数据中心;开通河南省科学数据共享平台门户网站,正式对外提供科学数据服务。

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加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的培养,支持生产力促进中心、创业中心、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科技成果交流交易服务体系等服务机构的建设。到2010年,建成覆盖全省的以成果转化、技术信息交流、知识产权服务为重点的综合性和专业性技术服务公共平台,为加速全省科技成果的转化,提供科技信息、成果转化、成果孵化、技术交易、技术培训、技术服务、科技评估、科技咨询、风险投资和人才中介等方面的综合性、全方位服务。

 

(五)实施人才战略,加快科技队伍建设

发展思路:努力营造科技人才发展的环境,结合宏观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求,做好重点尖子人才的引进,通过实施人才战略,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才,充分发挥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通过引进、培养和选拔,聚集各类优秀科技人才,进一步优化人才结构。

阶段目标:围绕创新体系建设,加快直接参与技术创新活动的科学技术人员、以重点学科建设带动并提高学术水平为方向的应用基础研究人员、以提高科技中介服务质量为主要目标的科技服务人员、以经营管理和科研管理及政府科技管理为主体的科技管理人员、以提高自主创新意识和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的创新型企业家等队伍建设,提高科技人才队伍整体素质。

 

专栏13:科技人才发展重点任务

围绕战略部署和实施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工程,抓住培养、引进、使用三个环节。聚集一批取得重大科学成就的国内外知名学者;造就一批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难题的高级专家;培养一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先进适用技术人才队伍。

继续重点实施科技人才发展计划(基金),促进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建立结构合理、素质较高且形成规模的人才梯队,培养造就一批科技发展的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充分发挥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巨大推动作用。

充分动员中央驻豫科研院所的科技人才优势,对我省科技、经济的发展发挥巨大作用。

加快建设一支集科普管理、科普创作、科普宣传等功能的科普人才队伍。

 

(六)营造环境氛围,加强科普和创新文化建设

积极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贯彻实施《全民科学素质发展纲要》,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不断提高公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加强科学和技术宣传工作,充分利用宣传阵地和传播渠道,宣传科技工作的方针政策和科技进步的巨大成就。营造科技创新氛围,把宣传和普及科学发展观作为科学普及工作的重要任务,使科学发展观深入人心。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发扬传统文化优势,发展创新文化,在全社会培育创新意识,倡导创新精神,完善创新体制,为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

(七)突出企业主体地位,推进创新体系建设

全面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推动国有大中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成为参与国内外竞争的重要力量;加快建立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开发和创新支持系统,提升民营科技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提高研发水平,提高并提升自主知识产权的拥有量与质量,推动企业确立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积极支持国家科研机构在豫参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各项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活动。

(八)发挥示范带动效应,全面推动科技园区建设

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园)区等各类科技园区营造更加完善的创新创业环境。推动高新(园)区实施“二次创业”。高新区要成为拉动地方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初步形成从研发、孵化、转化到产业化完整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大学科技园等创新平台建设,突出高新技术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加大研究开发投入。加快农业园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和民营科技园区的建设步伐。

 

专栏14:科技园区发展任务

全面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园)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设步伐。发挥高新技术辐射带动作用,加速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提升技术创新平台,增强高新技术创新创业能力,加快高新技术促进支柱产业发展步伐,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优化、重组和建设一批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积极扶持一批基础条件好,产业特色鲜明、发展前景广阔的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形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超硬材料及制品、优质高效耐火材料、铝镁合金新材料及先进制备技术、计算机软件、彩色显示、光学仪器等产业特色鲜明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充分发挥国家和省农业科技园区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快主要农作物和畜禽优良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推广,提高良种覆盖率和先进适用技术覆盖率;推进农业科技产业化,加快培育农业区域性支柱产业,推动星火技术密集区建设,形成引进、创新、推广、产业化的新格局,为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起到科技支撑和示范先导作用。

加快区域特色显著的国家和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工作。优化并加快人口、资源、环境的科技布局和协调发展,统筹规划,完善措施,聚集技术,示范带动,为全面推动城镇化进程提供科技支撑。

加快省民营科技园区和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建设。加强环境建设,提高综合服务水平,加快适用技术和新技术的引进与推广。引导支持园区内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立研发机构,加强产学研结合,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培育有区域特色的支柱产业和企业集群,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对科技发展要发挥宏观调控和组织领导作用

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科技工作,强化政府的科技宏观管理能力,加强对科技工作的协调和指导;特别要在信息、人才、资金、技术、管理咨询等方面,为构建科技创新体系提供支持;加强科技工作的目标制定和绩效考核。实现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创新活动的相互促进。

(二)大幅度增加财政科技投入,建立财政性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各级政府都要把科技投入作为预算保障的重点,年初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中的超收分配,都要体现法定增长的要求。2006年省级财政科技投入实现大幅度增长,在此基础上,“十一五”期间,财政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财政科学技术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逐年提高。市、县财政科技投入也要按照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实现增长。同时要引导企业和社会资金投向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使全社会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例逐年明显提高。

(三)加强科技法制建设,加快建立并完善科技创新体制和机制

加强现有科技法律法规的落实,加快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进一步推动科技立法。营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全社会科技进步的政策法规环境,加快制定有利于构建科技创新体系、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科技投入格局、优化科技人才队伍、加大吸纳国外科技资源、推动科技园区发展、开展科学技术普及活动、推动市(县)科技工作联动的政策法规体系。充分发挥科技政策和宏观科技管理制度的引导和激励作用。

(四)加强知识产权工作,大力发展知识产权经济

以激励自主创新、保护创新成果、优化创新环境为重点,推动以专利为主的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工作。加强知识产权宣传普及,提高全社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完善有利于自主知识产权产出、转化的政策法规体系,建立健全知识产权激励机制,鼓励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工作的主体,引导广大发明人创新创业。加强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适应国际市场竞争需要的知识产权人才,培育一批能够运用知识产权战略、依靠自主知识产权增强核心竞争力的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和优势区域,全面提升产业和区域竞争力。健全知识产权中介服务和投融资体系,完善知识产权转化机制,推动专利技术转化和产业化。大力发展知识产权经济,加大联合执法力度,严厉查处和打击各种侵权、假冒等侵犯知识产权的不法行为,切实保护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五)不断推动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

围绕增强我省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科技经济竞争力,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广泛开展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不断提高国际科技合作的水平和效益。大力加强先进技术、设备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工作,努力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推进我省具有比较优势的技术和产品的输出,提高相关产业的国际竞争能力。组织实施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引进、培养一批高水平的海内外科技人才,推进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际科技合作资源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引导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等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我省创新体系建设。完善有关政策措施,加快国际合作中介服务机构和人员队伍建设,为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创造良好环境。

(六)强化市、县科技工作,推动全省科技工作联动

加强宏观指导和条件支撑,健全市、县科技管理体系,把市、县科技工作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依靠市、县科技力量,调动和发挥市、县科技工作的积极性;加强新农村建设,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强力推进农业科技入户,完善科技指导直接到户;加强市、县科技工作目标考核,深入开展科技进步和科教兴市(县)等活动。在营造政策法规环境、构建创新体系、加大科技投入、推动人才队伍建设、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推动科技园区建设、加快科技成果推广和科学技术普及等项工作中实现联动,要按照“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原则,加快市、县科技工作步伐,大力推动科技富民强县,全面提高全省经济和科技竞争力。

(七)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科技制度基础,发挥政府科技宏观协调作用,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推进创新体系建设。加快转制科研机构产权制度改革,建立产权多元化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完善的管理体制和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深化社会公益及农业类科研机构分类改革,加快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建立并健全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重点实验室的新型机制和促进人才、技术、经济良性循环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运行机制。探索外资在豫建立研究机构的支持机制。健全有利于加快创新和鼓励人才成长的科技奖励机制。

(八)推进科技计划管理改革

建立健全规划实施协调机制,加强规划与计划的衔接,加强对部门、行业和区域科技计划的协调和分类指导;建立健全技术预测机制和技术预测制度,进一步把握科学技术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特点,为科技规划的滚动实施和动态调整提供决策依据。完善技术预测方法,保证技术预测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建立规范的评估监督与动态调整机制,建立健全独立与规范的评估和监督机构,制定和完善适应各类科技活动特点的评估指标体系,规范评估和监督程序,完善评估和监督机制,加强评估工作的法制化建设。建立科技规划动态调整机制,根据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和社会需求的新变化,进行必要的调整。

 

返回原图
/